高校户外运动人才培养的“微专业”模式

【摘要】当前,随着文体旅融合不断深化,新产品、新业态不断涌现,对户外运动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、更综合的要求。

  当前,随着文体旅融合不断深化,新产品、新业态不断涌现,对户外运动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、更综合的要求。以“精准性、灵活性、高效性”为核心特征的“微专业”,成为破解当前我国户外运动人才供需矛盾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突破口。

  从能力结构来看,户外运动人才应具备“三维能力”。一是专业运动技能,主要包括户外运动项目指导、户外活动组织与策划、户外安全管理等核心能力。二是文化挖掘与传播能力,主要是能够挖掘和传播运动场景中的地域文化、民俗文化、体育文化,并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。三是旅游服务与运营能力,涵盖产品设计、市场营销、客户服务、风险管理等。

  从产业需求看,户外运动人才应具备跨产业协同能力,能够整合文体旅资源,创新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,提升消费者体验。同时,应具备较强的市场洞察力,能够精准把握市场需求,设计符合目标人群需求的旅游产品。

  与此同时,我国高校户外运动人才培养面临双重困境。一方面,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专项户外运动学生多为体育特长生,文化基础较为薄弱,缺少系统的文旅知识,而旅游专业学生则缺少必要的户外运动知识和技能,均难以适应文体旅融合业态。另一方面,新业态催生了新岗位,如营地教育指导、户外赛事文旅策划等,而这些岗位的人才培养尚未纳入我国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,导致户外运动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的错位。

  “微专业”模式的出现,为破解文体旅融合新业态人才供需矛盾提供了新思路。其核心优势在于:一是精准对接户外运动产业细分市场需求,围绕文体旅融合催生的新岗位设置课程模块,实现订单式培养。二是打破学科专业壁垒,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,实现协同育人。三是招收特定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,大幅缩短培养周期。

  基于“需求导向、跨界融合、实践驱动”原则,户外运动“微专业”可从目标定位、课程体系、教学模式、评价机制等维度构建服务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。

  一是锚定国家战略、结合区域特色确定人才培养目标。根据我国文旅产业和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国家及地方政策文件,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文体旅发展重点,明确“微专业”的人才培养方向,如户外教育与研学旅游“微专业”、户外赛事策划与运营“微专业”等。在此基础上,精准定位“微专业”的人才培养目标,明确毕业生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矩阵,确保培养出适应文体旅融合新业态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。

  二是构建模块化、有弹性的课程体系。打破传统学科逻辑,构建以“基础理论+核心技能+跨界融合+综合实践”四大模块为核心的课程体系,并建立与之适配的弹性学分管理制度。基础理论模块又细分为文旅知识单元和户外知识单元,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免修文旅知识单元,而户外运动专业学生可以免修户外知识单元。核心技能模块要求学生熟练掌握1—2项户外运动技能,并具备相应的教学指导、装备使用维护、风险管理等能力。跨界融合模块是课程体系的核心模块,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设置课程,如研学旅游方向可开设研学旅游课程设计、文体旅活动策划等课程。综合实践模块则主要依托校内外实践平台开展实验与实践活动,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。

  三是深化校地协同、产教融合的育人体系。建立“高校+户外企业+旅游景区”三方协同育人机制,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景区实践平台,延伸教学场景至户外营地、景区及赛事现场,开展沉浸式教学和项目化实训,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。同时,邀请行业专家参与“微专业”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、课程设计和教学指导,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。

  四是建立全过程、多元化的评价体系。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,校内教师、行业导师、实习单位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,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达成维度的表现,重点考察项目方案设计、实际问题解决、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。同时,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,鼓励学生跨专业组建团队,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,以赛事项目作为课程实践成果,通过“课赛结合、以赛促学”提升实践能力,并将其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
分享到: 更多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