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动跨界合作 促进文博消费

【摘要】面对日益增长的大众需求,文博场馆应进一步推动跨界合作、优化服务供给,以优质供给满足大众需求、推动形成文博消费新增长点,为促进文旅消费拓展新场景、注入新动能

面对日益增长的大众需求,文博场馆应进一步推动跨界合作、优化服务供给,以优质供给满足大众需求、推动形成文博消费新增长点,为促进文旅消费拓展新场景、注入新动能

当前,“文博热”持续升温。今年国庆中秋假期,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近8630万人次,较2024年国庆期间参观人数增加1141.94万,同比增长15%,创历史新高。商务部、文化和旅游部等9部门今年9月印发《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》(以下简称《措施》),其中明确提出,“支持文博场馆创新办展方式,其收益可按规定用于绩效激励,根据工作成效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。鼓励文博单位开放馆藏资源,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文创、数字产品。”

面对日益增长的大众需求,文博场馆应进一步推动跨界合作、优化服务供给,以优质供给满足大众需求、推动形成文博消费新增长点,为促进文旅消费拓展新场景、注入新动能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。

第一,文博消费成为文旅消费重要引擎。

“为一座馆,赴一座城”,文博热持续攀升。2024年,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.9亿人次。截至2024年底,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7046家,较上一年增加213家。无论是国家级大型综合博物馆,还是区域特色馆、专题陈列馆,都有诸多亮点。参观文博场馆日益成为公众获取历史知识、追求审美体验、实现社交分享的重要方式。文博场馆不仅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平台,更成为文旅消费新空间。例如,今年3月25日,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IP全系列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亿元,创国博近20年来文创单品及系列的销售纪录。凤冠冰箱贴的“破圈”不仅带动了设计、生产、营销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,还创造了超千人的就业机会。“文博+游戏”“文博+影视”“文博+数字艺术”等跨界融合模式不断涌现,不仅直接带动了文创产品等文博相关消费,也辐射带动了研学、科创等相关领域发展,进一步激发了文旅消费潜力。

第二,跨界合作是促进文博消费的重要途径。

对于一些文博场馆来说,坐拥海量馆藏资源,却时常面临“资源沉寂”和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困境。这本质上是“文博服务供给”与“文博消费需求”的错配,而跨界合作是优化服务供给、打造文博消费新场景、释放文博消费潜力的重要途径。

跨界——文博资源价值释放的重要一步。一些文博资源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,主要服务于学术研究与实体展览,其文化价值未能充分转化为大众可感知、可消费的文化产品。跨界意味着打破壁垒,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,系统性地推进文物图像、文献资料、研究成果等资源的数字化与产品化,建立分级、分类的授权使用机制。这种跨界并非简单的“完全公开”,而是有目标、有方向、逐层逐级的资源共享,降低社会力量参与文创开发、数字创作的门槛,为文博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。

合作——文博服务能级提升的关键。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,让各方携手推动文创产品设计、市场营销与产业链管理等。这种合作通常是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,通过知识产权授权、资源互换等模式,引入专业力量,利用其专业能力与市场敏锐度,实现优势互补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数字技术赋能下,文博消费场景不再局限于线下实体场馆,消费者既可以通过虚拟展览等形式足不出户“云游”博物馆,也可以化身虚拟文博世界中的历史人物,参与剧情化、游戏化的历史体验。

第三,多维发力推动文博场馆跨界合作。

如何深入贯彻落实《措施》,推动文博场馆跨界合作,提升文旅服务能级、激发文旅消费潜力,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。

一是有序盘活存量资源,夯实消费基础。文博场馆拥有文物、文献、图像、研究成果等重要资源,其商业价值的实现需要“流动”。为此,文博单位需在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的同时,推进文博资源产品化、数字化,明确文博资源数字化采集、分类与授权等方面的规范,为社会力量进行再创作、再设计提供清晰的规范化路径。

二是鼓励引入专业力量,提升消费能级。一方面,文博场馆应坚守“文化守门人”职责,对文博合作项目内容严格把关,平衡好各方“权责利”,既保障社会力量的合理回报,也杜绝为迎合市场而过度娱乐化的行为。另一方面,要鼓励和支持成立文博产业合作联盟等平台,搭建起文博场馆与文旅企业、文创设计团队等合作主体之间的协作网络。

三是推动科技创新,保障消费品质。在“文旅+科技”深入发展背景下,文博场馆的跨界合作离不开AI、VR等数字技术的支持,但需要注意的是,各方需共同践行“科技向善”理念,确保技术赋能下的文博供给有据可循、尊重史实,恪守保护传承的底线;要对文博资源开放与产品运营合作的全流程各环节加强风险管控,保障文物数据、游客信息等安全;要主动践行“数字普惠”理念,在开发文博产品时融入无障碍理念等,保障不同消费者群体在文博空间中平等地享受数字文化权益,使跨界合作带来的文旅发展红利惠及更多公众。

分享到: 更多
返回列表